
機構介紹
辦學緣起
「汗得建築工事」緣起於造房子的反思:在愈來愈抽象的世界裡,我們要如何實在的生活?同時,我們要如何協助年輕學子,為實在的生活方式做好準備?
世界上最厲害的征服工具,不是強大的武器,而是實在的生活方式。實在的生活,讓人在情感連結、知識生產、財務自主與社會實踐上,都有立足的基礎,努力的動力。這樣的訓練,就是跨領域知識的連結與實踐。汗得,以造房子,也就是以建築為主題的知識實踐,與年輕學子一起,為未來做好生活的準備。
實在的生活感,是汗得協力造屋的過程中,一再被提及的目的:參與造房子,是連結自己與世界最直接的方式。也是一種先有紀律再有創意的學習實踐。
每次協力造屋,都是先來的教後到的。在教學機構裡,老師對於年輕的學子來說,就是先來的—先來到世界,多有幾年與世界相處的經驗。協力造屋,造的雖然不是自己的房子,但是每個參與者都願意全心投入學習,並且達成使命。所有協力的工地,在參與者的自我要求中,時時維持紀律與秩序。因為在這裡,我們實在的生活與工作。在這裡,包含自己與世界所有的連結:
透過人與人的連結,我們一起造好房子。在建材的選用與建造的過程,我們與數學物理化學有了知識實踐的具體連結,與遠方的製造、貿易與知識傳遞者有了歷史地理與經濟社會上的連結。因為老房子與老建材,我們與已知或待知的歷史痕跡產生連結。透過使用土地的過程,我們與社會事實與不同的價值觀連結。透過手工工作,我們連結思考與身體。透過解決蓋房子所遭遇的問題,我們與風土、在地、國際交融。
相較於其他公認的「知識工作」,當我們從事「手工工作」時,總是會感受到更大的行動能力與自主能力。而且,「手工工作」常常涉及更多的智慧。我們企圖了解這個感受,並以協力造屋進行溝通的實踐,所以,我們開始「汗得建築工事」的籌辦,用雙手作有用的事。
「造房子」的德文動詞是Bauen。德國哲學家海德格認為,Bauen並不特定指建築的行為,而是人生在世的種種作為,也許可以稱作為「營生」。之所以要辛苦「營生」,所求也就是為了「安居」。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的成立,要培養能帶來「安居」的人才。他們具有蓋房子的手工與思考能力,不只知道如何做,更清楚為何而做,為誰而做。
以「安居」為前提,實踐永續建築的工藝,以尊敬謹慎的態度來完成設計、建築以及營造的工作,並以正確務實的方式處理新、老房子的能源使用,建立為未來負責的生活方式。
安居的思維
如果要回答「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房子?」,就會回到「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建築教育?」的結論。在哲學與社會意義上,房子是安心的所在,不是投資的標的。儘管目前這還遠遠不是台灣的主流思想,但是透過教育,我們其期待生活中實踐建築,在建築中實踐生活。
永續建築的實踐
什麼是永續建築?我們對居住的房子(能)有什麼要求?問題的答案,取決於「我們對房子的認識」。You see what you know. 必須先知道,才會看到。對永續建築的陌生,也是對生活的陌生。從安居的角度出發,永續建築不僅是節能的建築,也是健康與自然的建築。誰能夠蓋這樣的房子?這個問題要從設計者與工作者對建材與設計的教育開始。
蓋房子的工藝
再好的設計,如果沒有正確的人才、建材與確實的工法支持,仍無法蓋成房子。誰來蓋房子?用什麼樣的方式與心態從事這件事情,決定房子的品質,也是我們居住與生活的可能。在正確的觀念、態度、作法下,我們得以回頭看過去,並放眼未來。建立年輕一代—自己的蓋房子工藝。
技術能力的社會基石
德國的工匠是站在黃金打造的土地上。工匠與技職體系,撐構起穩固的社會階層。在「老屋修復」也逐漸成形的台灣社會,我們希望培養實務與具有進取心的年輕人參與。修復的不只是外觀,而更能評估屋況、判斷損壞原因,從修建到再利用,從材料選擇與工法使用,能夠以「民藝」的角度,連結常民生活,將老屋也能適切的修復成適合居住、節能安靜與健康的「永續建築」。
教學團隊
胡湘玲
機構負責人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科技史組碩士
德國畢勒菲爾特大學(University Bielefeld)科技社會學博士
曾任教於德國魯爾波鴻大學(University Bochum)東亞研究學院
嘗試以多元的角度看世界、以不同的方式做事情。她努力扮演多重的角色:傳遞「勞動價值」的德國非營利組織「汗得學社」社長,以及持續在不同角落實踐人道援助精神、帶動尊重自然主體的協力造屋計畫的發起人。因為相信「書寫也能夠是一種運動」,所以期待能「透過書,傳遞知識社會所需要的生活想像」。著有《核工專家 vs. 反核專家》、《到天涯的盡頭蓋房子》、《不只是蓋房子》、《我家房子160歲》、《太陽房子》、《太陽能源》等書。
韋仁正
機構校長

德國畢勒菲爾特大學(University Bielefeld)數學學院碩士
汗得學社執行長、協力造屋的工頭、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的校長
唸的是數學,投入的工作是「能源與房子」。最喜歡用「新、舊、東、西」的方式,蓋能源綠房子。工頭帶領從德國、潭南、亞齊、那瑪夏、龍潭、大溪中山老街到青年澎湖的協力造屋,更是再生能源的專家,舉凡太陽光電、生質能、能源建築,通通難不倒他!工頭是汗得的靈魂人物,帶著大人小孩一起,用獨到的眼光,連結未來建築與古蹟房子、連結偏鄉與城市、連結台灣與世界、連結能源與建築。
課程
機能空間設計與實作 領銜

鄭同僚
計畫主持人
美國威斯康辛迪遜大學哲學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專任副教授
台灣偏鄉教育、實驗教育推展顧問

廖佩柔
導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
曾任跑蛙自學團自然老師,在生物及生態領域耕耘多年,深感人與自然緊密相依,持續整合所見所學,推廣自然與生命之美,陪伴與探索每個孩子的自然心地,共創永續家園。
課程
建築社會人
環境與社會

詹益忠
導師
東海大學建築碩士
詹益忠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從事古蹟修復及城鄉聚落研究多年,重視「人」於區域中的意義,不僅透過建築結構整建進行老屋再造,致力於遵循歷史文化脈絡,重新締造居民與社區的連結。
課程
機能空間設計與實作
手思建築
何銘勳
導師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畢業
美國麻州大學正念中心MBSR合格講師
從理工專業跨界到身心靈領域,再將日常生活對事物的感受力,轉化為實用的巧思能力。主導正念減壓的專業訓練,帶領學生集中專注力、挖掘內在本有的豐沛資源,有效開發自己的潛能。
課程
體健正念
機能空間設計與實作
黃世光
導師

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畢業
日作空間設計有限公司總監
台灣空間美學創作交流協會副會長
專業室內設計師,設計強項為建築規劃、格局配置及工程技術,擅長簡約內斂的設計風格,注重以線條與光影詮釋的生活軌跡,營造愜意的空間美學。
課程
空間設計
陳幸春
導師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碩士
台北市立復興高中、大同高中兼任美術與藝術生活教師
2019年出版作品集《SwissArtExpo》,曾入選「北海岸藝術祭」駐區創作藝術家,擅於以多元角度深入在地思維,透過庭園設計、建築空間設計、繪畫及裝置藝術創作,喚起人們對家、社區與環境的關注。
課程
美學創作與實踐
空間設計

陳音秀
導師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中文系畢業
體制內高中國文教師暨導師10年經驗
慢慢Bistro社會企業創辦人
課程
文學與場域
黃筠舒
導師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講師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現為時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主持人
參與過台北西本願寺、台中霧峰宮保第、台中火車站周邊文化資產等古蹟修復的計畫。保存老建物後進行修復,是一種從原有到新生的過程,秉持這樣的信念,堅持走在老屋活化的道路上。
課程
台灣建築史


2011 年。台灣汗得文化協會在台灣成立。結合眾人力量與德國經驗,在台北市萬華區青年公園興建完成「台北市太陽圖書館暨節能展示館」(Solar Library and Energy Optimized House, Solar LEO House)。
這是一棟太陽房子!希望人們一走進來,就會打從心裡讚嘆「好舒服啊」!原來在我們台灣也可以有這樣的房子。
這棟整合主動與被動使用太陽能的「太陽房子」,以簡約的設計、簡單的方法與自然的材料,以被動使用太陽能來節能,以主動使用太陽能的太陽光電來產電,我們實踐太陽能在建築上的有效使用。這棟房子冬暖夏涼,節能 80% 以上。2017 年,成為產能大於耗能,零耗能、零釋出的能源「正房子」。




能源導覽
什麼是被動使用與主動使用太陽能?
被動使用太陽能 (被動節能) -
根據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統計,超過三分之一以上的總體能源都消耗在建築物的空調上。所以,經由建築節能可以省下可觀的能源。配合適當的屋殼隔熱與健康的自然建材,同時運用通風與採光設計,在冬天引進陽光,在夏天阻擋熱氣,這是我們說的「被動使用太陽能」。
主動使用太陽能 (主動產能) -
太陽光電系統不須經由動能、熱能或化學能的轉換,沒有煙囪、噪音與因為燃燒所產生的廢氣。太陽光電系統將取之不竭的陽光轉換成優雅且乾淨的電力。
隔熱的建材
-
具有保溫、隔熱、隔音、透氣之特性
-
熱傳導率僅0.039~0.049W/m ‧ K
-
完全使用邊材、樹枝等廢木料壓制而成,為環保的永續建材
-
針對亞熱帶氣候設置:屋頂強化隔熱,隔絕夏季長時間高溫曝曬之日射熱
全木框複層隔熱窗與建築氣密
-
雙層Low-E強化玻璃:厚度4 mm、表面金屬鍍膜、傳熱係數 U=1.34W/m2K、遮陽係數62%、16mm中空夾層填充氬氣降低熱傳導
-
全木框:相較於金屬材質窗框,松木窗框隔熱效果較好,同時配合公園環境、增加室內空間溫潤質感
-
氣密是節能建築設計的準則之一。氣密有助於降低開口部位(窗、門)的漏氣量(間隙風)。夏季可減少空調空間中的能量損失,冬季有助於控制漏入的冷風,並能阻絕外界噪音。
-
太陽圖書館氣密設計:每小時漏氣量<0.5ACH、開口設置雙層門作為緩衝空間,減少因出入而增加之室內空調負荷。
外遮陽與採光
-
外遮陽是亞熱帶地區是節能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輕易遮去60%以上的日射熱,影響整體空調耗能變動約兩成左右。室內遮陽百葉簾只能遮掉17%的日射熱。
-
過大的開窗面積是造成空調耗能的主因,但開口面積過小則會犧牲採光。
-
妥善的開口設計,輔以外遮陽、隔熱等設置,並選用節能玻璃,即能夠兼顧採光與節能。
-
南側100%開窗,有助於全年採光
-
北側降低開窗比率增加節能效果
-
東、西兩側盡量減少開窗,降低早晨東曬與下午西曬的日射熱。
太陽房子館外與館內溫度比較



能源探索
活動照片

怎麼在寬廣的太陽房子大家還擠成一團呢!? 快來看看這兩天到底發生什麼事!

今天「千里步道」與「一人一千瓦」相聚於此, 期望的是,我們時刻不忘去認真對待腳下每吋土地; 期望的是,人人獨立自主的產出每一度電不再遙遠。 感謝銘謙與Alfie,豐富了我們的午後時光。 想要一探究竟的朋友,我們相約在下周三喔 !

今天的說明會相當熱鬧喔~ 雖然主題是介紹小小建築師學習營, 但大人們從太陽房子、協力造屋到一人一千瓦,都作了熱絡的討論, 而小朋友們也在一旁專注的閱讀書籍。 今天要謝謝我們熱情的講師 - 旭峰的精采介紹,和冒雨前來的爸爸媽媽與小朋友們, 因為有各位的參與,讓我們一同度過了歡樂的時光!

我們最有活力的志工 - 羽庭重出江湖囉! 今天一連有兩個團來參觀, 早上是輔大的學生, 下午則是香港劉德容小學的小朋友們, 羽庭還是能游刃有餘的完整介紹, 讓大家都學到豐富的知識!

為期三個月的讀書會進入了最後階段, 學員們對於太陽光電的認識, 從一知半解到能拼湊出一個故事向大家介紹, 在不久後,大家的心血就要成形囉!

在汗得裡,總是行程滿檔的工頭, 其實,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太陽房子、協力造屋的好,都會盡可能的抽出一些時間, 受邀出席演講、去大學教課。 而今天,前來太陽房子參觀的朋友, 就是工頭在北科大開班授課的甘比亞學生。 他們不僅要在短時間內學習相關知識, 更會在北科大實際演練,蓋一棟節能小屋! 大家一起拭目以待吧!

大家的周末假期精彩嗎? 汗得找到了攀樹高手 - 散木團隊, 與許多熱愛大自然的朋友, 一同度過了歡樂的攀樹時光喔! 哎? 相片怎麼不是放張視野廣闊的景色呢? 其實,在每位夥伴體驗攀樹樂趣的背後, 都有一群人在下面認真的為你的安全作確保。 因為有大家相互的協助, 每位攀樹者才能盡情的感受與樹同樂的時刻! 想要親身感受嗎? 下次,換你囉!

午後的太陽房子四周, 打拳的、溜狗的、下棋的, 大家都能在這裡找到適合放鬆身心的地點,好好伸展筋骨。 你的假日踏青地預定要去哪了嗎? 如果還沒決定,就來青年公園走走吧!

太陽房子所在的青年公園附近,是臺北少數留下過去生活痕跡的街區。走在萬大路接近西藏路的街廓,富有生活志氣的房主人,不必住在豪宅裡。 馬齒徒長更用心,年增歲月多慈悲。

又是個木棉花綴滿綠芽的季節。 4月3日,緊接著就是清明連假, 大家是不是已經在悄悄規劃了呢? 而此時,沉而規律的叩叩聲, 讓在太陽房子外散步的人們都停下來觀望。 發聲的神秘人物原來是 - 五色鳥! 看著那樹幹上, 因飽滿有力的敲打而成的圓洞, 讓我們也再接再厲,打起精神, 把今日課題圓滿達成吧!

哎? 大家手上拿著什麼呢? 答案是 - 抽籤 ! 沒錯!在我們每週的「太陽智囊團」讀書會上,因為要討論的能源面相實在是相當的多,所以,在課堂的最後,大家都需要抽籤來決定自己回去要研讀的主題,並在下一次練習用精簡的話語為大家解說。 時間過得很快,讀書會舉辦至今已經有一個月了呢! 雖然學員每周需準備的功課量不多,但因為分享,大家累積的能源資訊已是相當的豐富! 接下來的課程,將會以新的方式繼續 進行,現在先不透漏了!期待大家提出最精彩的內容!

從上週開始, 讀書會的夥伴們固定於每周二下午2點相聚於此。 對於如何邁向太陽能源的未來, 我們互相激盪、提出各種問題; 我們整合資訊、為讓更多人一同攜手向前; 我們共同找尋一條在地的、令人安心的道路。 太陽能源, 並不是一個遙遠而難以理解並實踐的方向。 讀書會的夥伴們將會繼續努力下去。

這次負責跟學生們解說的也是我們的Yamaha! 一如過去第一次走進太陽房子的人, 同學們走進來都忘記要「好好的關門」, 而經過Yamaha一番解說, 大家才了解: 太陽房子厲害的地方可不只是屋頂上的太陽能板!

這次是荒野兒教組的朋友來喔! 大家原本對一度電、太陽房子都不太認識,但經過經驗豐富的Yamaha一番精彩的講解,各個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參與討論,在導覽後也抓緊時間對Yamaha提出許多疑問! 太陽房子的好又被更多人知道囉!

2月8日,窗外飄落細雨的早晨。 在過去的歲月陪伴汗得一同走過的老朋友們, 紛紛因這舉辦春酒的好日子而齊聚一堂。 從分享昨日之前,我們在各自路上揮汗後目睹的景色; 聊到今日之後,要如何繼續一同踏出小而確實的每一步。 相聚的時間過得很快, 我們杯裡喝的多是豆漿和茶,但也聊得微醺。 感謝每位增添汗得沿路風采的老朋友, 也歡迎期望自己能貢獻一份心力的新朋友加入我們! 汗得學社,將繼續堅定的走下去。

這兩周天氣悄悄轉涼了, 但是參與課程的朋友們與講師還是很熱情的進行交流! 在舒適的太陽房子裡 大家的想法與期許一個個地浮現並交織著 直至12/6(五) 與主婦聯盟共同企劃的第四期課程 終於圓滿的告一段落 相信這周接續舉辦的讀書會也會很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