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0/06/30文化工地在麥寮



今年初開始,汗得同學持續在蘭博烏石港驛站完成蘭陽洋構築展四棟木結構。其中,想跟溼地對岸蘭博相輝映,把屋頂設計成不對稱的「我為你撐傘」,在6/29(一)撤場,要搬到雲林麥寮的晁陽農場。這是汗得高二學生第三次文化工地。 感謝蘭博大力支持。隨著烏石港驛站廣場準備迎接盛夏的活動,同學們的作品要找到適當與相對永久的駐點。於是,「搬到」晁陽。怎麼搬呢? 結構搭建起來是工程,結構拆卸下來也是。6/29的天氣,先是悶熱後是暴雨。工作不只是「遷移」,還要加上「重蓋」。 這是要放在入口處,不用開冷氣也能很舒適的售票亭。不只是木構造,而是牆體與屋頂都要隔熱良好,透過塗裝與地景融合又能賞心悅目的任務。 基地條件不同,使用方式有設定。今天的工作就是把結構縮小為原先的5/7。在仍是淺池塘的基地位置放樣做好地樁。 你看見早上的太陽灑在池塘邊的水生植物上,透明的有點讓人覺得是在度假。這就是基地所在。不開挖保留池塘然後蓋房子,是一個讓植物從房子邊邊冒上來的想像。 你看見結構那組在地上已經抓出房子的樣貌,斜斜不對稱的屋頂是特色,尺寸已經小了許多。但就是怎麼也算不清楚木料的長度、木板的高度、室內與室外高低的相互關係。既然是票亭,裡面坐的是小姐是阿嬤是先生,桌子與地板的高度,站在室內地板與室外購票者的眼睛的位置。你看到他們聚在一起量手肘的高度。你是105還是110公分?於是,地板的高度是一個說服的過程。我們不說學習,而是互相討論。看姿勢,已經達成共識。 你看見地樁組的在逐漸變弱的陽光下攪拌水泥砂漿。所有放樣都要確實,三塊磚的高度要拉水平,四個點都要精精準準。 「麥寮比我們想像的涼快些吧?」我問。 「對呀!有風吹來。不過也是因為剛剛有陣小雨經過。」 這裡不只距離六輕近,距離海也近。海風把雲吹的聚攏在一起,又把雲吹得散到四面八方去。 每次的開始都有些遲疑與緩慢。卡卡雖是常態,不過工頭這次不妥協。吃完晚飯,地樁組繼續挑燈夜戰。像一叢叢聚在一起的螢火蟲,小小光點下,他們要挑戰準確的落樁。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