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People in sight 】 阿亨模式 — 太陽光電的先鋒


沃爾夫,1935年生於德國波茨坦的軍人世家,1957年進入德國聯邦國防軍擔任中隊長,並攻讀機械學位。之後,他在德國達姆城(Darmstadt)的聯邦軍事學院任教於機械系,同時擔任系主任。1986年時,沃爾夫辭去教職,成立太陽能促進協會。


沃爾夫現在在教堂合唱團教唱歌,每天早上騎車8公里去上班。


「只要用12片小型太陽光電模組,機器就能跑得像插上插頭一樣。」


有一天早晨,當沃爾夫從北海的度假小屋走到門外,發現垂掛在樹上的葉子已經變黃焦枯,奄奄一息。這件事深深震撼了還在軍中工作的沃爾夫,而且,從此深遠且徹底的改變了他。


當時是1984年。雖然沃爾夫也曾經讀過有關森林死亡的報導,但直到那時候,他才真正意識到在報導的背後,的確有真實的內涵,就發生在這個看見焦黃樹葉垂掛的早晨。後來,沃爾夫開始追查真相,他跟生物學、森林學與自然博物學家討論,很快得到了結論 — 汙染的空氣是讓植物凋萎的主因,而最主要的有毒物質釋出者,就是能源經濟體系中的燃煤火力電廠。


那一年,沃爾夫五十歲,官拜上尉。軍事教育與信念讓他深深相信: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使用所謂乾淨的核能發電;同時,他也在公開的演講中闡述這個想法。然而,1986年,前蘇聯車諾比核災發生,當沃爾夫看到官方無助、遲緩的因應措施時,整個人才彷彿被震醒了過來。


為了尋找替代核能的方案,沃爾夫回歸自然,走向太陽能。


於是,沃爾夫立刻買了一片太陽光電模組,開始進行實驗。帶著模組與果汁機,他跟太太走到門外,把兩端電極壓緊……嘿!果汁機轉了。雖然轉得比較慢,可是真的轉了。不只果汁機轉了,沃爾夫的腦袋也在轉:如果用12片模組,果汁機轉起來一定就像插了插頭一樣。於是,靈光一現的沃爾夫開始……


沃爾夫的父親與祖父都是職業軍人,他在通過高中會考之後進入軍旅生涯,後來還成為軍事學院的院長。1980年離開學院之後,沃爾夫領導一個負責測試德國武器系統適用性的團隊。而車諾比事件與太陽光電模組,卻讓他對一向頗感自豪的職業生涯與生命意義起了疑問。隨著目光的轉移,沃爾夫知道:敵人其實在別的地方。


1986年,沃爾夫離開軍旅工作,跟親朋好友一起成立了「太陽能促進協會」(Solarenergie-Foerderverein),期望讓更多人了解使用太陽能的好處。雖然那時候,他有三個孩子在念大學,一個才念中學,在少了他穩定的收入之後,家庭的經濟壓力實在滿大的,但沃爾夫的妻子伍蘇拉仍然支持他的太陽光電先鋒之旅。


帶著可拆解的太陽光電設備,用模組連接電器展示太陽光的電力,沃爾夫在一場場的說明會中,用他的舊鑽孔機鑽了數不清的「太陽小洞洞」。1992年,在沃爾夫與協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協會所在的阿亨市(Aachen)通過了太陽光電的回饋電價。也就是說,生產太陽光電的迷你電廠(例如家戶),每生產一度可回輸到市電網路中的電力,最多可以拿到2馬克(相當於新台幣40元)的回饋電價。太陽光電與其他電力供給方式的成本價差,則由所有用電戶來均攤。這就是在2000年,德國聯邦政府所通過「再生能源法」的前身 — 著名的「阿亨模式」。


在回饋電價保證再生能源的投資與獲利後,沃爾夫成為德國最重要的綠色能源輸配電公司「自然電力」(Naturstrom AG)的董事。「自然電力」只輸配再生能源所生產的電力到用戶家中,每度電的獲利則用來投資再生能源電廠的興建。


沃爾夫認為,就像修建馬路跟教養小孩一樣,使用非傳統的再生能源也是社會共同的責任。唯有使用太陽光電、風力、水力與生質能來取代燃燒化石燃料的火力發電廠與核能,才能夠確保我們得以避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浩劫。


不過,沃爾夫並不是對所有太陽光電的設置都持贊成的態度。像他就不贊成在廢耕的農地上設置大型太陽光電廠,因為在德國「有足夠的屋頂」。沃爾夫認為,再怎麼樣,要推廣太陽光電,都不應該捨棄綠色的草原與生產糧食的農地。而太陽房子,才是太陽光電的未來。


開車都加植物油的沃爾夫,非常堅持。


-------《太陽能源》胡湘玲著。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