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介紹
辦學緣起
「汗得建築工事」緣起於造房子的反思:在愈來愈抽象的世界裡,我們要如何實在的生活?同時,我們要如何協助年輕學子,為實在的生活方式做好準備?
世界上最厲害的征服工具,不是強大的武器,而是實在的生活方式。實在的生活,讓人在情感連結、知識生產、財務自主與社會實踐上,都有立足的基礎,努力的動力。這樣的訓練,就是跨領域知識的連結與實踐。汗得,以造房子,也就是以建築為主題的知識實踐,與年輕學子一起,為未來做好生活的準備。
實在的生活感,是汗得協力造屋的過程中,一再被提及的目的:參與造房子,是連結自己與世界最直接的方式。也是一種先有紀律再有創意的學習實踐。
每次協力造屋,都是先來的教後到的。在教學機構裡,老師對於年輕的學子來說,就是先來的—先來到世界,多有幾年與世界相處的經驗。協力造屋,造的雖然不是自己的房子,但是每個參與者都願意全心投入學習,並且達成使命。所有協力的工地,在參與者的自我要求中,時時維持紀律與秩序。因為在這裡,我們實在的生活與工作。在這裡,包含自己與世界所有的連結:
透過人與人的連結,我們一起造好房子。在建材的選用與建造的過程,我們與數學物理化學有了知識實踐的具體連結,與遠方的製造、貿易與知識傳遞者有了歷史地理與經濟社會上的連結。因為老房子與老建材,我們與已知或待知的歷史痕跡產生連結。透過使用土地的過程,我們與社會事實與不同的價值觀連結。透過手工工作,我們連結思考與身體。透過解決蓋房子所遭遇的問題,我們與風土、在地、國際交融。
相較於其他公認的「知識工作」,當我們從事「手工工作」時,總是會感受到更大的行動能力與自主能力。而且,「手工工作」常常涉及更多的智慧。我們企圖了解這個感受,並以協力造屋進行溝通的實踐,所以,我們開始「汗得建築工事」的籌辦,用雙手作有用的事。
「造房子」的德文動詞是Bauen。德國哲學家海德格認為,Bauen並不特定指建築的行為,而是人生在世的種種作為,也許可以稱作為「營生」。之所以要辛苦「營生」,所求也就是為了「安居」。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的成立,要培養能帶來「安居」的人才。他們具有蓋房子的手工與思考能力,不只知道如何做,更清楚為何而做,為誰而做。
以「安居」為前提,實踐永續建築的工藝,以尊敬謹慎的態度來完成設計、建築以及營造的工作,並以正確務實的方式處理新、老房子的能源使用,建立為未來負責的生活方式。
安居的思維
如果要回答「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房子?」,就會回到「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建築教育?」的結論。在哲學與社會意義上,房子是安心的所在,不是投資的標的。儘管目前這還遠遠不是台灣的主流思想,但是透過教育,我們其期待生活中實踐建築,在建築中實踐生活。
永續建築的實踐
什麼是永續建築?我們對居住的房子(能)有什麼要求?問題的答案,取決於「我們對房子的認識」。You see what you know. 必須先知道,才會看到。對永續建築的陌生,也是對生活的陌生。從安居的角度出發,永續建築不僅是節能的建築,也是健康與自然的建築。誰能夠蓋這樣的房子?這個問題要從設計者與工作者對建材與設計的教育開始。
蓋房子的工藝
再好的設計,如果沒有正確的人才、建材與確實的工法支持,仍無法蓋成房子。誰來蓋房子?用什麼樣的方式與心態從事這件事情,決定房子的品質,也是我們居住與生活的可能。在正確的觀念、態度、作法下,我們得以回頭看過去,並放眼未來。建立年輕一代—自己的蓋房子工藝。
技術能力的社會基石
德國的工匠是站在黃金打造的土地上。工匠與技職體系,撐構起穩固的社會階層。在「老屋修復」也逐漸成形的台灣社會,我們希望培養實務與具有進取心的年輕人參與。修復的不只是外觀,而更能評估屋況、判斷損壞原因,從修建到再利用,從材料選擇與工法使用,能夠以「民藝」的角度,連結常民生活,將老屋也能適切的修復成適合居住、節能安靜與健康的「永續建築」。
教學團隊
胡湘玲
機構負責人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科技史組碩士
德國畢勒菲爾特大學(University Bielefeld)科技社會學博士
曾任教於德國魯爾波鴻大學(University Bochum)東亞研究學院
嘗試以多元的角度看世界、以不同的方式做事情。她努力扮演多重的角色:傳遞「勞動價值」的德國非營利組織「汗得學社」社長,以及持續在不同角落實踐人道援助精神、帶動尊重自然主體的協力造屋計畫的發起人。因為相信「書寫也能夠是一種運動」,所以期待能「透過書,傳遞知識社會所需要的生活想像」。著有《核工專家 vs. 反核專家》、《到天涯的盡頭蓋房子》、《不只是蓋房子》、《我家房子160歲》、《太陽房子》、《太陽能源》等書。
韋仁正
機構校長
德國畢勒菲爾特大學(University Bielefeld)數學學院碩士
汗得學社執行長、協力造屋的工頭、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的校長
唸的是數學,投入的工作是「能源與房子」。最喜歡用「新、舊、東、西」的方式,蓋能源綠房子。工頭帶領從德國、潭南、亞齊、那瑪夏、龍潭、大溪中山老街到青年澎湖的協力造屋,更是再生能源的專家,舉凡太陽光電、生質能、能源建築,通通難不倒他!工頭是汗得的靈魂人物,帶著大人小孩一起,用獨到的眼光,連結未來建築與古蹟房子、連結偏鄉與城市、連結台灣與世界、連結能源與建築。
課程
機能空間設計與實作 領銜
鄭同僚
計畫主持人
美國威斯康辛迪遜大學哲學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專任副教授
台灣偏鄉教育、實驗教育推展顧問
廖佩柔
導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
曾任跑蛙自學團自然老師,在生物及生態領域耕耘多年,深感人與自然緊密相依,持續整合所見所學,推廣自然與生命之美,陪伴與探索每個孩子的自然心地,共創永續家園。
課程
建築社會人
環境與社會
詹益忠
導師
東海大學建築碩士
詹益忠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從事古蹟修復及城鄉聚落研究多年,重視「人」於區域中的意義,不僅透過建築結構整建進行老屋再造,致力於遵循歷史文化脈絡,重新締造居民與社區的連結。
課程
機能空間設計與實作
手思建築
何銘勳
導師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畢業
美國麻州大學正念中心MBSR合格講師
從理工專業跨界到身心靈領域,再將日常生活對事物的感受力,轉化為實用的巧思能力。主導正念減壓的專業訓練,帶領學生集中專注力、挖掘內在本有的豐沛資源,有效開發自己的潛能。
課程
體健正念
機能空間設計與實作
黃世光
導師
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畢業
日作空間設計有限公司總監
台灣空間美學創作交流協會副會長
專業室內設計師,設計強項為建築規劃、格局配置及工程技術,擅長簡約內斂的設計風格,注重以線條與光影詮釋的生活軌跡,營造愜意的空間美學。
課程
空間設計
陳幸春
導師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碩士
台北市立復興高中、大同高中兼任美術與藝術生活教師
2019年出版作品集《SwissArtExpo》,曾入選「北海岸藝術祭」駐區創作藝術家,擅於以多元角度深入在地思維,透過庭園設計、建築空間設計、繪畫及裝置藝術創作,喚起人們對家、社區與環境的關注。
課程
美學創作與實踐
空間設計
陳音秀
導師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中文系畢業
體制內高中國文教師暨導師10年經驗
慢慢Bistro社會企業創辦人
課程
文學與場域
黃筠舒
導師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講師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現為時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主持人
參與過台北西本願寺、台中霧峰宮保第、台中火車站周邊文化資產等古蹟修復的計畫。保存老建物後進行修復,是一種從原有到新生的過程,秉持這樣的信念,堅持走在老屋活化的道路上。
課程
台灣建築史
讓每一個參與者都可以發現夢想與熱情,體驗居住與能源的手作感,在舊文化中建立起新文化。
2014 澎湖馬公
汗得會館進行中!
耐下性子鑿榫眼、做榫頭,一次次走台觀察試組裝。畫線重修....
2014年實習的「小」成果-三層半的大木結構,在盛夏澎湖驕陽揮汗中,即將完成。找到一個方式,讓每個人都可以參與。這是,協力造屋....
趕在颱風天前的超藍天, 大木架構上了大卡車, 大人+小孩+小狗在風浪中出發與到達。
離開大溪的熙攘老街,走到靜謐的中山路。在一整排古色古香的歷史建物中,有一棟登記在案,第一進只剩屋頂、第二進已經完全毀損拆除、頹圮、搖搖欲墜的歷史建物,即將重新再生。 對家的夢想即將起飛,頹圮的老屋+三個女人,透過傳統的「換工」、「協力」方式,將交換彼此的專長、歷史與活力,共同攜手在此,為老街、老屋譜寫協力造屋的故事新頁。
解 放 咖 啡 - 陳玉玫 大溪在地經營19年的「解放咖啡」負責人,買下中山路19號的歷史建物,第一次踏入協力造屋的故事。
汗 得 學 社 - 胡湘玲 汗得學社社長,德國畢勒菲爾特 (Bielefeld) 大學科技社會學博士,曾任教於德國魯爾波鴻 (Bochum) 大學東亞研究院。 與生活相關的能源選擇、與倫理認知連結的生物科技,還有認識我們從哪裡來,好到哪裡去的古蹟議題,是她的研究領域。數度募集志同道合的朋友,前往潭南、白俄、印尼亞齊、高雄那瑪夏,展開以「雙手實作」來實踐人道援助精神、打造另類可能空間,且尊重自然主體的協力造屋計畫。 此外,因為相信「書寫也能夠是一種運動」,所以期待能「透過書,傳遞知識社會所需要的生活想像」。 目前著有《核工專家 vs. 反核專家》、《到天涯的盡頭蓋房子》、《不只是蓋房子》、《我家房子160歲》、《太陽房子》、《太陽能源》等書。
2001年與大正開始在德國修建一棟160年的生活古蹟,協力的人生就此開始。學數學的大正也在協力造屋裡,成為帶領大家實踐「合作成就大力量」的太陽工頭。
大 溪 愛 鎮 協 會 - 陳來紅 「女力」的實踐者,也是這個協力造屋活動的引線人,串起解放咖啡與汗得學社的協力故事。
重建這棟將近100歲的老房子,我們要找到正確的人,用正確的方法,打造共同的未來。 因為歷史,我們謹慎而尊重。因為協力,我們用正確的方式按部就班。
我們相信:一棟老老的房子,可以在大家的協力下,用適當的知識與技術,節能、舒適、靜謐、健康、美麗。
2012
桃園大溪,中山老街
協力重建歷史建築成能源綠房子
大溪中山老街上,一方落寞屋瓦下的荒煙蔓草掩蓋不了曾經有的風華,汗得學社要在這裡重新撐起舒適安居的家園。
2012年12月末日的問候,聽來寫來都有些滄桑的美感。冬日北部難得的驕陽,讓我們還是想傳達些就算是末日也要做的事情。
汗得現在正在大溪中山老街協力修建老屋,一棟100年的歷史建築。我們要用協力的方式,來做些「努力,就看得見成果的事情。這個造屋專案,由汗得學社與大溪解放咖啡館共同合作,透過傳統「換工」的傳統、友善互助的精神,以協力造屋的方式,用雙手蓋健康自然的房子,蓋出我們對幸福的想像,同時也實踐老屋節能、舒適安居的理念。而老屋的後續空間利用,將與大溪愛鎮協會共同合作,結合社區力量,整合弱勢家庭的扶助網絡,不僅實踐歷史建築的活化再利用,也建構扶助營生、技藝傳授的工作坊與公益平台。
找到正確的人,用正確的方法,打造共同的未來。因為歷史,我們謹慎而尊重。因為協力,我們用正確的方式按部就班。因為我們相信:一棟老老的房子,可以在大家的協力下,用適當的知識與技術,節能、舒適、靜謐、健康、美麗。
汗得與解放咖啡一起,要把老屋整修成太陽房子-能源綠房子,也用整修老屋來一起打造-我們共同的未來。
咖啡香~人情香~進到老屋的心情,也香。
2010
桃園龍潭
在尋常的日子蓋房子
那是一個尋常的日子。
不過,哪天不是尋常的日子?
常常都是在事後很久,我們才會察覺事情的不同;才發現,日子已經不一樣。而不一樣,很快又會變成一成不變。像是一直都是這樣。不過,在那天那個尋常的日子我們一起蓋的房子,我們都知道,就是尋常日子蓋的房子。
三月27、28日星期六、日,這個日期因為輝哥與文麗的農忙即將結束而確定。 那兩天,我們一夥能到的朋友,要跟來自甘比亞二十幾位年輕朋友一起蓋房子。這是來自北科大土木系的邀約,這群遠來台灣念書的朋友,要了解協力造屋。
兩天能做甚麼呢? 工頭的想法變來變去,但就是變不離要把事情做完的原則。當然,他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樂觀,把我跟亮旻給急翻了。
亮旻說:「總不能人來了就兩手插在口袋裡在工地走來走去吧!」 所以,壓力就落在岑岑的口袋裡。哇呀呀,趕緊把尋常忙到不行的工作給了斷一下,好跳到另外一個尋常的日子來蓋蓋房子。
大家都來了,我還沒有進入狀況,工頭還沒有就位。不過沒有關係,拿出表單,大家就進倉庫清點工具了。 這就是我們汗得的朋友。各就各位,大家一起來。
2010
臺北萬華 太陽房子
太陽圖書館暨節能展示館(Solar LEO House)由鄭福田先生以個人名義,在成長的故鄉捐贈興建。由汗得學社規劃,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張清華與郭英釗建築師設計監造。
以簡約的設計、簡單的方法與自然的材質,以被動使用太陽能來節能,以主動使用太陽能的太陽光電來產電,我們實踐太陽能在建築上的有效使用。
汗得學社@Solar LEO House,歡迎您的造訪!
地圖地址:10876 臺北市萬華區青年路65號(青年公園內,請按我)大眾運輸:藍29、12、205、212、630搭至「青年新城」
開放自由參觀時間:每週一、三、五下午2:00~5:00
2008
高雄那瑪夏
與荒野夥伴一起
與荒野保護協會高雄分會合作,汗得學社回到島嶼家園,來到高雄縣那瑪夏,蓋起融入自然,近身觀察生態的小屋。從大木構到屋殼隔熱,能源綠房子-友善自然的元素,都要到位。
小寧、文麗、友漁、善理、惠蓮、光驊、仁正、家齊、輝哥、阿龍,還有先出發的亮旻、岑岑與豪子。我們要出發到亞齊做工囉!
2006
印尼亞齊
與南亞海嘯災區居民一起
我們又出發了!一路向南,前往印尼海嘯捷後餘生的亞齊省。這次的行動,不只是為了重建幾棟安身立命的房舍,而是一種技藝的傳承與交流;這次的行動,重建的是參與者的身體勞動與大腦思維的連結;這次的行動,重建的是…
2003
白俄
與車諾比核災移民一起
白俄?
是那個鎮年霜雪覆蓋的白色國度嗎?
是的。白俄是一個白色的國度,是一個覆蓋在白色鸛鳥羽翼下的國家。但是,白俄也有夏天,像是2003年七月十日到七月三十日,我們在三星期的勞動假期中,就體驗白俄從天空、原野、森林、漿果、乳牛、天然浴池,一直到友誼的艷陽溫暖。
為什麼到白俄蓋房子?
因為,1986年4月26日發生於前蘇聯的車諾比核能電廠的事故其實還沒有過去。核能事故發生後,70%的輻射物質往北,即白俄的方向飄散,使白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受到嚴重污染。一直到十八年後的今天,超過兩百萬的民眾依然居住在白俄、烏克蘭與俄羅斯受到輻射污染的土地上。其中包含六十萬的孩童與青少年。
從1991年開始,德國家園協會負責人Dietrich von Bodelschwingh牧師在每年夏天結合德國志工到白俄與車諾比災民一起,在乾淨的土地上重建家園。十多年來,至少有一千多人參與在這勞動假期中。2003年三月,德國「汗得學社」與von Bodelschwingh牧師合作,結合一百多位來自台灣四面八方的朋友, 以一個月的時間在南投縣信義 鄉潭南村布農族卡社部落為九二一災民蓋起一棟友善的房子。七月,這群結緣於潭南的朋友—胡湘玫、許善理、張友漁、蘇鈺茹、江敏懿與郭維明—五位年輕女子與一位退休青年,放下手邊的工作,在憂心忡忡的SARS風波下,也在起起伏伏不確定的氣氛中,先往西飛10,000公里到達德國。在終於辦妥前往白俄的簽證後,與德國的志工朋友一起搭乘巴士向東前進1,700公里,到白俄與車諾比移民一起蓋房子,渡過生命中三個星期的勞動假期。
後來,這位生病的太太住進醫院,會說英文的志工凱薩玲留下照顧她,而我們則在三、四個小時的等待後,入夜再度出發。幾天之後,凱薩玲來到營地與我們會合。一見面,她與熟悉的朋友們相擁安慰,因為那位太太在波蘭過世了。由這個事件我們才更進一步了解,「到白俄蓋房子」不僅是核災下的人道援助,對德國人來說,更背負著歷史的包袱。因為白俄曾經是德國的佔領區,這裡的空氣累積了無數壓迫與傷害的記憶。
在從德國到白俄三十幾小時的車程中,需要出境德國、入境波蘭、出境波蘭,然後再入境白俄。當我們行經波蘭,巴士後面傳來一陣微弱的呼聲,一位德國婦女非常痛苦地呻吟著。許多朋友挪開位置讓她躺下舒服一點,可是她的狀況卻愈越來愈糟。不管是德國人還與台灣人,我們同樣都身處在波蘭的異鄉,得一起想辦法處理這突發的狀況。
貫穿南投縣信義鄉潭南村的,是一條有著陡陡斜坡的小路。圍在小路上的小攤邊,小朋友每天早上買了早餐就走到陡坡上的潭南國小去。順著陡坡往下走,路的旁邊,可以看見我們的工地。從2003年3月3日星期一到3月28日星期五,我們要再這裡蓋一棟黏土木架屋。
3月1日,是工地開工的日子。事情一點都沒有要開始的樣子,因為在荒蕪的工地上根本找不到可以下鏟舉行開工典禮的沙堆。好不容易拜託Tiang跟獵人Blam凹來一堆沙,四處抓了一堆鏟子,紅絲帶?就算了吧!
還好在說好的典禮時間沒有凸槌,跟謝建築師、德國工匠、地方長老、從台北來的葉俊榮政委與從德國來的聯邦議員Hans-Josef Fell一起,我們拉開了笑臉,開工了!開工之後呢?現在才要開始傷腦筋,我們可能在排好的四個工作週中完成任務嗎?因為,計畫中第一步應該「已經完成」的地基還不知道在哪裡。是那片仍然礫石遍地、植滿玉米的「工地」?
為了讓事情進行得下去,我們不僅得承認自己的侷限,也應該有十足的心理準備;不要動不動就用錢解決事情。不然,灑了錢,難道還怕房子不被蓋起來嗎?但是,我們千里迢迢來到潭南不是為了要證明「有錢能使鬼推磨」的吧?從參與社區環境整理、撿拾垃圾的工具開始,我們決定「動手」進行。
不管事情多繁多雜,「志工不是螞蟻、不為人所用」是我堅信的原則。
每天早上八點是「派工時間」。我與工作於事務所的劉大哥分別跟志工朋友說明今天工地將進行的工事與規劃的人數,大家考慮興趣與體力之後自己「靠邊站」。「請大家把自我發揮到最大」是我常說的話,因為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如何彼此互相配合。
山上的時光就在阿資跟小狗小黃一起吃飯中流逝。在這片刻須臾中,營地整好帳棚搭起了、活動中心的睡墊睡袋舖好了、大家輪值的社區整理與廚房活一一被認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