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介紹
辦學緣起
「汗得建築工事」緣起於造房子的反思:在愈來愈抽象的世界裡,我們要如何實在的生活?同時,我們要如何協助年輕學子,為實在的生活方式做好準備?
世界上最厲害的征服工具,不是強大的武器,而是實在的生活方式。實在的生活,讓人在情感連結、知識生產、財務自主與社會實踐上,都有立足的基礎,努力的動力。這樣的訓練,就是跨領域知識的連結與實踐。汗得,以造房子,也就是以建築為主題的知識實踐,與年輕學子一起,為未來做好生活的準備。
實在的生活感,是汗得協力造屋的過程中,一再被提及的目的:參與造房子,是連結自己與世界最直接的方式。也是一種先有紀律再有創意的學習實踐。
每次協力造屋,都是先來的教後到的。在教學機構裡,老師對於年輕的學子來說,就是先來的—先來到世界,多有幾年與世界相處的經驗。協力造屋,造的雖然不是自己的房子,但是每個參與者都願意全心投入學習,並且達成使命。所有協力的工地,在參與者的自我要求中,時時維持紀律與秩序。因為在這裡,我們實在的生活與工作。在這裡,包含自己與世界所有的連結:
透過人與人的連結,我們一起造好房子。在建材的選用與建造的過程,我們與數學物理化學有了知識實踐的具體連結,與遠方的製造、貿易與知識傳遞者有了歷史地理與經濟社會上的連結。因為老房子與老建材,我們與已知或待知的歷史痕跡產生連結。透過使用土地的過程,我們與社會事實與不同的價值觀連結。透過手工工作,我們連結思考與身體。透過解決蓋房子所遭遇的問題,我們與風土、在地、國際交融。
相較於其他公認的「知識工作」,當我們從事「手工工作」時,總是會感受到更大的行動能力與自主能力。而且,「手工工作」常常涉及更多的智慧。我們企圖了解這個感受,並以協力造屋進行溝通的實踐,所以,我們開始「汗得建築工事」的籌辦,用雙手作有用的事。
「造房子」的德文動詞是Bauen。德國哲學家海德格認為,Bauen並不特定指建築的行為,而是人生在世的種種作為,也許可以稱作為「營生」。之所以要辛苦「營生」,所求也就是為了「安居」。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的成立,要培養能帶來「安居」的人才。他們具有蓋房子的手工與思考能力,不只知道如何做,更清楚為何而做,為誰而做。
以「安居」為前提,實踐永續建築的工藝,以尊敬謹慎的態度來完成設計、建築以及營造的工作,並以正確務實的方式處理新、老房子的能源使用,建立為未來負責的生活方式。
安居的思維
如果要回答「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房子?」,就會回到「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建築教育?」的結論。在哲學與社會意義上,房子是安心的所在,不是投資的標的。儘管目前這還遠遠不是台灣的主流思想,但是透過教育,我們其期待生活中實踐建築,在建築中實踐生活。
永續建築的實踐
什麼是永續建築?我們對居住的房子(能)有什麼要求?問題的答案,取決於「我們對房子的認識」。You see what you know. 必須先知道,才會看到。對永續建築的陌生,也是對生活的陌生。從安居的角度出發,永續建築不僅是節能的建築,也是健康與自然的建築。誰能夠蓋這樣的房子?這個問題要從設計者與工作者對建材與設計的教育開始。
蓋房子的工藝
再好的設計,如果沒有正確的人才、建材與確實的工法支持,仍無法蓋成房子。誰來蓋房子?用什麼樣的方式與心態從事這件事情,決定房子的品質,也是我們居住與生活的可能。在正確的觀念、態度、作法下,我們得以回頭看過去,並放眼未來。建立年輕一代—自己的蓋房子工藝。
技術能力的社會基石
德國的工匠是站在黃金打造的土地上。工匠與技職體系,撐構起穩固的社會階層。在「老屋修復」也逐漸成形的台灣社會,我們希望培養實務與具有進取心的年輕人參與。修復的不只是外觀,而更能評估屋況、判斷損壞原因,從修建到再利用,從材料選擇與工法使用,能夠以「民藝」的角度,連結常民生活,將老屋也能適切的修復成適合居住、節能安靜與健康的「永續建築」。
教學團隊
胡湘玲
機構負責人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科技史組碩士
德國畢勒菲爾特大學(University Bielefeld)科技社會學博士
曾任教於德國魯爾波鴻大學(University Bochum)東亞研究學院
嘗試以多元的角度看世界、以不同的方式做事情。她努力扮演多重的角色:傳遞「勞動價值」的德國非營利組織「汗得學社」社長,以及持續在不同角落實踐人道援助精神、帶動尊重自然主體的協力造屋計畫的發起人。因為相信「書寫也能夠是一種運動」,所以期待能「透過書,傳遞知識社會所需要的生活想像」。著有《核工專家 vs. 反核專家》、《到天涯的盡頭蓋房子》、《不只是蓋房子》、《我家房子160歲》、《太陽房子》、《太陽能源》等書。
韋仁正
機構校長
德國畢勒菲爾特大學(University Bielefeld)數學學院碩士
汗得學社執行長、協力造屋的工頭、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的校長
唸的是數學,投入的工作是「能源與房子」。最喜歡用「新、舊、東、西」的方式,蓋能源綠房子。工頭帶領從德國、潭南、亞齊、那瑪夏、龍潭、大溪中山老街到青年澎湖的協力造屋,更是再生能源的專家,舉凡太陽光電、生質能、能源建築,通通難不倒他!工頭是汗得的靈魂人物,帶著大人小孩一起,用獨到的眼光,連結未來建築與古蹟房子、連結偏鄉與城市、連結台灣與世界、連結能源與建築。
課程
機能空間設計與實作 領銜
鄭同僚
計畫主持人
美國威斯康辛迪遜大學哲學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專任副教授
台灣偏鄉教育、實驗教育推展顧問
廖佩柔
導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
曾任跑蛙自學團自然老師,在生物及生態領域耕耘多年,深感人與自然緊密相依,持續整合所見所學,推廣自然與生命之美,陪伴與探索每個孩子的自然心地,共創永續家園。
課程
建築社會人
環境與社會
詹益忠
導師
東海大學建築碩士
詹益忠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從事古蹟修復及城鄉聚落研究多年,重視「人」於區域中的意義,不僅透過建築結構整建進行老屋再造,致力於遵循歷史文化脈絡,重新締造居民與社區的連結。
課程
機能空間設計與實作
手思建築
何銘勳
導師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畢業
美國麻州大學正念中心MBSR合格講師
從理工專業跨界到身心靈領域,再將日常生活對事物的感受力,轉化為實用的巧思能力。主導正念減壓的專業訓練,帶領學生集中專注力、挖掘內在本有的豐沛資源,有效開發自己的潛能。
課程
體健正念
機能空間設計與實作
黃世光
導師
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畢業
日作空間設計有限公司總監
台灣空間美學創作交流協會副會長
專業室內設計師,設計強項為建築規劃、格局配置及工程技術,擅長簡約內斂的設計風格,注重以線條與光影詮釋的生活軌跡,營造愜意的空間美學。
課程
空間設計
陳幸春
導師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碩士
台北市立復興高中、大同高中兼任美術與藝術生活教師
2019年出版作品集《SwissArtExpo》,曾入選「北海岸藝術祭」駐區創作藝術家,擅於以多元角度深入在地思維,透過庭園設計、建築空間設計、繪畫及裝置藝術創作,喚起人們對家、社區與環境的關注。
課程
美學創作與實踐
空間設計
陳音秀
導師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中文系畢業
體制內高中國文教師暨導師10年經驗
慢慢Bistro社會企業創辦人
課程
文學與場域
黃筠舒
導師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講師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現為時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主持人
參與過台北西本願寺、台中霧峰宮保第、台中火車站周邊文化資產等古蹟修復的計畫。保存老建物後進行修復,是一種從原有到新生的過程,秉持這樣的信念,堅持走在老屋活化的道路上。
課程
台灣建築史
2024冬。汗得小建築德國營隊
國界,是國與國領土交會的分線。
是區分你我的界線,卻也是連結你我的方式。
汗得無國界少年
德國黑森林、法國亞爾薩斯、瑞士巴塞爾、哲人城市海德堡
穿梭萊茵河左岸與右岸
文化、建築、歷史與生活,玩雪、健行、森林與城市
是我們無國界的學習旅程
無國界少年
營隊主題
台灣是海島國家,沒有與其他國家交界,「國界」是個比較模糊的意象。生活在台灣的我們,要出國,就是搭飛機或者搭船,靠著行走、騎車與開車,無法穿梭不同的國家。但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國界有著不同的意義與象徵,語言、政治、民族、文化、貨幣,甚至有富裕/貧窮、和平/戰爭、山林/荒漠的差異。
有些國界以高山與河川為天然屏障;有些國界以人力築起的高牆,壁壘分明戒備森嚴,沒有允許不得跨越;有些國界像是連接彼此的街道與橋樑,僅是象徵性的標誌,人們可以自在跨越來回。
儘管地圖上區隔分明,但國界從來不是一條固定的線。
有些地方,像是法國東北部的亞爾薩斯,在歷史上有時候屬於德國,有時候是法國的領地。雖然國界線跑來跑去,但亞爾薩斯從來都有自己的文化與語言。
有些地方,因為觀念的改變與意識形態的消弭,國界變成一種連結你我的交通方式,甚至跨越高山與河流的阻隔,建立共同生活圈的交流樂趣與多元樣貌。
有些地方,國界兩邊城市共用一個名字,卻在城市規劃與文化表現上有著截然不同的面貌。
有些地方,儘管只在自己方寸的心眼裡,或在政治的談判桌上,卻藏有堅不可移的界線。
我用什麼方式看世界?可以從侷限中看到什麼可能?可以從國界兩邊的相似裡讀到什麼趨勢?可以一起走出什麼樣的未來?
我們不只跨越國界,也要學習,如何踏出觀察與思考的侷限!
營隊資訊
時間 2024 年 01/28 - 02/06,共十天。
對象 18歲以下在學青少年(小五到高三)
費用 團費新台幣105,000元。
(本團費含活動期間食宿、德國境內交通費、課程研習費、活動體驗費、保險費、營隊證書。不包含來回機票、護照代辦費與可能發生的Covid19相關檢測費用。)
機票費用於報名時依實際金額代收轉付。
報名日期 即日起至2023/11/5止。
報名
優惠
贈送 3小時德語教學
三人同行團費 9折優惠
我們要和青少年們一起來到德國黑森林
黑森林在德國的西南方,是德國夏日最長,冬日下雪最暢快,也是追求自然生活的太陽新故鄉。這裡不產煤,不煉鋼,不曾在德國工業化的歷史中扮演角色。不過這裡產陽光,太陽科技與建築結合,木造建築不只是傳統也是現代建築的革命,水道環繞城市與生活結合。在森林裡,我們將踏著雪走長長的路,也會了解德國黑森林對未來建築的重要性,也為費盡千辛萬苦踏進德國國界的戰爭移民準備的新世界。
我們要和青少年們一起來到亞爾薩斯
亞爾薩斯在法國的東北部,以萊茵河為界,是德國黑森林的鄰居,也是在華語世界有名的故事「最後一課」所在地。這裡有時候屬德國有時候屬法國,但他們有自己的語言與認同,儘管在不同的時期因為政治而有不同國籍,但是始終是亞爾薩斯人。有送子鳥、有狹窄蜿蜒的城市街道、有小巧精緻像是小人國度色彩繽紛的桁架屋,有亞爾薩斯特有的飲食文化,還是歷史上著名的釀酒路。
從黑森林、從亞爾薩斯,只要一個小貓跳,我們就來到瑞士巴賽爾區
這是瑞士最古老的大學城,在每個轉角處都與建築、藝術不期而遇。我們穿越城市,走過小型時裝店、古董書店以及現代設計師的店鋪。這裡既保留了傳統,也接受開放的新思想。著名建築師如Herzog & de Meuron, Mario Botta, Diener & Diener oder Richard Meyer等設計的現代建築,見證了傳統與現代尖端建築的同時性。開創性的設計博物館Vitra Campus 就在國界上!
穿梭國界之後,我們來到哲人城市海德堡
你可能認識這裡盤據山頭八百年的城堡,有七百年歷史的大學與內卡河流經的哲學家之路。但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8年的今天,海德堡仍是美軍在歐洲的總部,北約的指揮中心。軍隊曾經是海德堡的生計,也造就深具美式風格的生活方式。美軍撤離改變了海德堡,在短暫的經濟衰退與失業潮之後,空出來的軍事設施提供生命科技與軟體工業發展的空間,2015年梅克爾開放國界歡迎戰爭移民,這裡成為德國接收移民整合挑戰的先驅地。來到海德堡,我們走上城堡、進入大學、認識歷史,跟隨哲人。
旅行不只跨越國界,也跨越思想的邊界。旅行不只外在的冒險,也是內心的探索。
營隊行程表
2024/1/28
2024/1/29 - 2/2
2024/2/3 - 2/4
2024/2/5 - 2/6
桃園國際機場 → 法蘭克福機場,搭乘國泰航空
起飛 1/28 18:35 台北(TPE)→
抵達 1/29 7:05 法蘭克福(FRA)
來到德國黑森林
-
以德國綠色首都弗萊堡為基地,沿著城市中的小水道探訪中古到現代。領略電車鈴鐺響起,德、法、瑞士、義大利眾多語言聚集的國際氛圍。
-
認識弗萊堡大學與引人注目的未來建築—大學新圖書館。集合節能建築、再生能源、設計與社群的圖書館,會引發什麼心想像?
-
拜訪弗萊堡大教堂,300年來的建築規劃,造就市民最喜歡的景點。在建築和藝術上,被認為是無數歐洲教堂的典範。91座驅離惡魔的雕像,是結合建築功能的奇妙設計。
-
到明斯特傳統市集,享受冬日的色彩繽紛與自由健康的生活方式。
-
拜訪戰爭移民來到德國的緊急居所建築。透過高品質的木建築,而不是貨櫃屋,為戰爭移民、居民與周邊地區都帶來巨大的附加價值。
穿梭萊茵河德國西部邊界,來到法國亞爾薩斯區
-
拜訪萊茵河左岸,舊布來薩赫,見證城市3000年的教堂,與經歷奧地利和法國統治下數百年的歷史。
-
拜訪萊茵河右岸,新布里薩赫,整座城市是十八世紀法國防禦工事,以列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往南來到萊茵河邊界城市威爾
-
走上三國大橋,連接萊茵河德國一側的萊茵河畔威爾和萊茵河法國一側的於南格兩個孿生城鎮,是世界上最長的懸臂式行人和自行車橋。
-
到訪萊茵河畔威爾的維特拉園區獨特的現代建築群,領略世界知名建築師的頂級建築。
-
走訪巴特塞金根全歐洲最長,已經有450年歷史的木造廊橋。這是德國與瑞士的國界,也是連結。
踏出國界來到瑞士
-
拜訪巴塞爾現代建築之路,瑞士的建築之都。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這麼多由世界著名建築師設計的建築。與擠身於老城的傳統建築與悠久的市民文化形成協調的都市規劃。
住宿 弗萊堡區域青年旅館
來到哲人城市海德堡
-
在大學、在古堡、在以前的美軍佔領區、在舊軍營與新創園區、在哲學家之路,我們討論旅行的意義。旅行不只跨越國界,也跨越思想的邊界。旅行不只外在的冒險,也是內心的探索。